您的位置: 乐竞体育党建思政学习资料 → 正文
学习资料

【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六个主要问题

[日期:2020-11-2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关,是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必须厘清六个主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认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是与非”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从古今对比来看,我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民族事务的措施其实质都是怀柔羁縻,没有任何真正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反对任何民族压迫和歧视,从民族识别到民族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不断完善,无不以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为根本宗旨。新中国成立70年,是我国民族关系最好、民族地区发展最快、各族群众获得实惠最多、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最强的时期。从中外对比来看,我们找到并坚持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把它概括为“八个坚持”。有人认为中国应该搞“美国模式”“巴西模式”,殊不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些西方国家并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美国种族冲突、法国系列暴恐、苏格兰公投就是明证。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模式,也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反而愈演愈烈,阿拉伯之春、叙利亚战乱、乌克兰内战就是铁证。给我们的启示:处理好民族关系,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关键要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道路。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最成功的,为世界提供了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个问题:如何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立与废”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照搬苏联模式,而是我们党的创举。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和根本,是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法律、基本政策三位一体。这个源头改变了,根本就动摇了,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等问题上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针对社会上、学术界、党内外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质疑和错误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取消民族区域自治的说法可以休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坚持就是不忘初心,完善就是牢记使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要做到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就是把国家整体利益和各民族具体利益结合起来,在保证国家政令畅通的前提下,照顾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特殊性,使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里,既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又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就是不仅保障聚居的民族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也要保障散居的民族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当前重点是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同一区域内各族群众共同性问题。做到“两个结合”,其核心就是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放在第一位。给我们的启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国家统一、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必须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理论根源越扎越深、实践根基越打越牢。


第三个问题:如何认识我国民族构成的“多与一”

统一多民族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全面认识这一“家底”是正确理解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多民族的中国,也是多文化的中国。从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到回族的花儿,从蒙古族的那达慕到藏族的雪顿节,从鄂温克族传统民居撮罗子再到黎族的船型屋,无不反映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发展过程不是两条平行线,从“胡服骑射”的典故到鄂尔多斯高原漫瀚调的形成,从旗袍的盛行到蒙汉词汇的借鉴,再到多民族内部共同传承大禹精神的习俗,无不印证各民族文化上的互动痕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高原大漠、戈壁滨海都印刻着中华民族历史的足迹;经济繁荣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胡萝卜、黄瓜、葡萄、西瓜等瓜果蔬菜陆续从古代西域传入中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琳琅满目的乐器、形态各异的大小石窟,都与少数民族的贡献密不可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是主线、是方向,“多”是要素、是动力。给我们的启示: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新时代,需发挥好统一多民族这一特色、优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第四个问题:如何认识民族工作的“定与变”

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民族工作呈现出“五个并存”的新特征,这是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形势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判断。“五个并存”其中包含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各民族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诸方面的共同性越来越多,但同时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与其他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多了,对做好民族工作的要求更高了,做好民族工作也要开拓创新。比如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需要提高,对少数民族学生高考加分、计划生育政策需要积极完善。当然,无论是修订完善已有政策还是研究出台新政策,都要逐步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尽可能减少同一地区中民族之间的公共服务政策差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总体来说,民族工作的方式方法要不断完善,民族政策要与时俱进作出调整,这都是需要变的方面。但对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问题,比如少数民族文化、双语教育、新闻出版、舆论宣传等工作的专项扶持政策是不能变的。给我们的启示:面对民族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民族工作要开拓创新,民族理论政策也要与时俱进,但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不会变也不能变。


第五个问题:如何认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快与慢”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民族地区更为突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是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中央、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做好“四个方面、八个重点”的工作。要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完善和实施好差别化政策。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央和各有关方面要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关键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各民族群众过上好日子,就是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给我们的启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只有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六个问题:如何认识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轻与重”

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等重要。做民族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解决好民族问题,既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做细做深做实,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这里的文化就是指中华文化。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关键是要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从价值观层面来看,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是相通的。汉族有屈原忠贞忧国的佳话,蒙古族有江格尔的英雄史诗,维吾尔族有吐鲁番郡王的典故,爱国是他们共同的主题,而爱国也恰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因此,认同中华文化与认同本民族文化并不是矛盾的关系,也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无德不兴,民无德不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一定要在全社会、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坚持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注重从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创新载体和方式,搞好网上和网下结合。给我们的启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不断增强各民族“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使各族群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子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聚力。






转载自:《实践(思想理论版)》20202